日前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了解到,天津评剧院的大型现代评剧《革命家庭》以“对革命口述史文本的创新性戏曲改编”,入选2020-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文学、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类十佳案例。该戏主演、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曾在上周开幕的2025年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活动中,分享了创作、演出的心得体会。记者也专访曾昭娟,听她讲述这出新红色经典剧目的淬炼历程。
“创作一开始就是高起点,我们也是挺有压力的。”曾昭娟介绍说,《革命家庭》的题材来自于革命母亲陶承口述的一本书《我的一家》,而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同名电影上映,主演汇集了于蓝、孙道临、于洋等,尤其老艺术家于蓝塑造的女主人公,深入人心广受好评,“我们评剧再搬演这个内容,压力是不言而喻的,但是既然做,就要做到最好,最极致。”
展开剩余63%在开始排练的三年前,剧院就未雨绸缪,提前规划。在多个题材的比较、选择、研判之后,最终选择了这个题材。曾昭娟回忆,当时选择了不一样的讲述方式,给予这个故事独特的视角,“全剧以女主人公‘方承’的回忆来切入、取舍和展开,给整个故事赋予了一种极易产生共情的情感基调,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调度自由的别致格式和浓情写意的表现风格。”
天津评剧院集结了全国一流的创作力量。三年里,先后22次修改打磨,既对文本改编充分戏曲化,也对舞台表演充分本体化。多媒体技术与演员的表演有机融合,虚实相生将革命场景、战争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。主创人员要用艺术的力量唤醒观众血脉里的红色基因,向观众宣示新时代的艺术表达,评剧的守正创新。
“方承”的塑造对曾昭娟来说也是一次挑战。她告诉记者,导演张曼君要求她做到“丢盔卸甲,装腔作势”。看似两个贬义词,但其实是戏曲“破”与“立”的拓展,“前者,需要我破除掉几十年的戏曲程式表演,用更为朴素的表演来体现真实的情感;后者,要立起新的一种表演样式、形态、坐标。”戏中的曾昭娟,收敛了激情、高亢,舞台上成长中的革命者形象,更加温润动人,“这在我的表演生涯里,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。”
聊起最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一段表演时,曾昭娟以其中母子诀别一折为例,“我的表演‘极度控制’,把此前无处安放的痛苦哀伤,转化为在‘枪响’后直上云霄的一声呼喊,宣泄出了磅礴情感。”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观剧的“情感宣泄”。
评剧《革命家庭》登上舞台后,屡获国家级大奖,曾昭娟也凭该戏二次摘得戏剧“白玉兰奖”,演出还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,入选为“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优秀演出项目”,此外,剧院不仅开启全国巡演,而且也打造出由优秀青年演员担当的“青春版”,“不管时间如何飞逝,年代多么久远,革命家庭的每一个足迹都值得我们永远去追随,因为这是一个一心装满国的家。”曾昭娟动情地说。
发布于: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